(就算有时显得粗糙也难掩)才华横溢、充满灵气(和幽默感)的处女作。大酒楼就是一个大世界,大世界是由鲜活的人组成。回头可以考古出《姑奶奶》和《痴》的风格/最初想法。
地府在武汉,广寒宫在四川。
#IFFR51#Focus:邱炯炯。几乎可以送五星了,虽然还是太松散了些,不过当成家族-朋友的一部私电影还是蛮有看头的;当然川剧元素很亮眼,第五章讲朋友实在是生动至极。当然最妙的还是尾声,曾祖父-祖父-父-子-子的子,骨灰都要撒在江水中,既呼应第一章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又极富感染力,这特么才是“长江图”啊!!!!
槌子文联,老爷我是独立艺术家
都在酒里//过程中时不时会想到李珞的《李文漫游东湖》整体指向还算清晰首部长片作品来说算是干净利落也有自己的意图表达
大的趋势上,《大酒楼》是科长献师口中操持DV机器、业余电影时代到来的滥觞,邱炯炯是通过剪辑,来整理和组织过于散漫和即兴的素材,在时间的川流边上,勒石为记。个人层面上,这座兼具实体化与精神化的广寒宫大酒楼,是他日后所有作品(包括《椒麻堂会》)的源头。调皮的采访口述,古今的酒水化用,乃至过渡的川剧元素,抱着轻松愉快心态看,其玩味趣味,远大于同时期独/立纪录片的“不胜寒”。
邱炯炯最初的影像风格,从《姑奶奶》回看这部原来配乐和镜头剪辑都有一定的痕迹和想法沿用。大酒楼、广寒宫,酒精和父辈的缠绵,川蜀的女人又干净利落,有时分不清武汉话和四川话。把浇花的画面和喝水的声音放到一起太有趣了。应该把这部和《姑奶奶》放到一起展映,一部是酒楼和嗜酒的人、另一部本身就是烈酒,风格化也很相似,一种粗糙和一种精致并行。
将“有意思”这件事拍成104分钟,令人发指。。。最后的部分让人想睡觉。
一见书店-尾声段落挺厉害的,用江和江边景观把一代一代人的生命视觉化。邱导作品自始至终有wg,可见潜意识的巨大力量,即使叙述家族史,也是政治对文艺的戕害。
高中毕业时候的大声展,印象深刻
好。处女作就看出才气和野心。
蛮私人的。飘忽在枕头之上,游移在饭桌间,麻将台上聊政治绯闻,聚光灯下讲撒尿经验。刚开始看的时候不是很喜欢,觉得如果处女作纷杂成这样子,答案还得向其他作品里面寻找,未免有点太拙,但越抱着“这就是他人生总集篇”的念头看下去,还是感受到了邱炯炯情感的真挚。而跟最近某部好莱坞大片一样,果然观众最喜欢的还是完全没有人声的那几分钟,最后十分钟,就如此随着水波漂流,悠悠飘向河流的另一头。就还是不够聪明吧,3.5归4。
3.8当邱炯炯以异军之势闯入到电影行列中时,独立电影导演们大声地惊叹道,“这是新东西”。
说实话,观看的过程极其痛苦,那几位大叔喝麻了,我也快看麻了,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尤其是前半段,就像各种零散素材的堆砌,没啥关联性,看得我一头雾水。第四章跟那几位大妈的谈话反而异常精彩,谈了些比较现实的事情,也聊了些那个时候比较流行的文化。聊的内容都很接地气,所以显得特别亲切,但这些事情都跟酒这个整部纪录片的主旨几乎没什么关系。
感觉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杰地灵」!但并不是角色有多「杰出」或全然的褒义,而是深刻地表达了人、人的脾性、人发声的方式和形式、人与人相处的状态、人如何理解世界和当地地理、历史的复杂而调皮的关系。同时不是一味地怀古或盛赞传统,在清一色的中老年男性的酒桌、中老年男性的戏文、中老年男性的趣味中,青年男性显得挫败而彷徨,像是顺流而下的父父子子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在新一代走向式微。在西南的群山中,(文化)群众和(政治)机构的关系是极其暧昧的,而这种暧昧容许一些「野性」残存,在餐桌上、在戏曲中,更在本片凌乱的、层叠的线索里——山和水的美学逻辑,与平原的一定不同。
三星半。处女作,有点稚嫩。内容太散,有时候有太过刻意。
男人和女人用了完全不同的形式呈现。
与学院出身的作者相比,邱炯炯的影像很少有高仿和借鉴之感,就是源源不断的生活在充盈他的表达欲,他的野生力和对照法自成一套体系。采访对象很有意思,和老一辈男性聊酒聊戏,与女性长辈谈娱乐谈政治,而同龄人说的都是往事和“中年”焦虑。提几个出彩段落:1.床上提问酒桌回答;2.岷江游泳带出山水画卷;3.把哀乐奏成“太阳出来喜洋洋”;4.骨灰礼炮的想法真是终极浪漫了!
略显粗糙,难掩灵气
这导演有点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