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MarchéduFilmOnline#2022柏林GenerationK入围。7分。在日库尔德难民这个选题起评分极高(比诹访敦彦《风的电话》处理好多了),算是diaspora电影里面极为出挑的,不过问题就在于导演完全当一个日本片来拍了,前一半铺陈太长(照我说十五分钟就让父亲被抓就行了……),后一半本来可以冲一冲《无人知晓》的结果又拍得有点垮,可以写得很惨却浅尝辄止,停在一个青春片上面(可是就连青春片也有残酷青春啊!)。另外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结尾父女两人单独对话居然还用日语……影片开头就打字幕说片子用了三种语言,你倒是好好用啊(这家显然是土耳其库尔德人,但有族无国这个线根本没去好好拎……)。女主角好评,相比之下父亲的日语也太流利了,以及表演方式也太日本了……
相当有灵气。在一个已经有点旧的话题上打开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把重点从政治挪向情感是早有的,但是精准地打在文化冲突这个点上相当的巧妙,从成长和青春来谈论思想和环境的矛盾,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相互冲撞让这部片子不至于流入日本片冗长平淡的套路。说是是枝裕和的徒弟,但我觉得Emma是用是枝裕和的路子在说滨口龙介想说的故事,而且说的更感人一些。镜头的运用、色彩的描绘以及选角也都不落下成。本子相当精彩,完成度很高,听到是1个月拍完的,这个调度真的蛮厉害的。很期待的一位女导演。(非常感兴趣这部片的英文字幕翻译,依稀记得是Annie+一个日本姓氏,相当稳准狠,把日语台词里的情感完美导入了英语字幕,很有水平。
日本电影对于社会问题似乎总是止于表面并且加一层温情的麻醉滤镜。
3.5前半程真的很有趣,包括对库日生活场景展现的对比,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入的困境,有日语片里罕见的国际视野。但后半程像《无人知晓》,但有点刻意,编排感比较强,节奏也过缓,成了一个低配是枝裕和。总体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作业。
题材不错,拍得平淡了点。小女主颜值挺高的,未来会火。
难民、身份认同、族裔和少数群体是重要的话题。它没有过度渲染家庭内的争执和碰撞,也没有过度强调“作为救世主和灵魂伴侣的降临,四两拨千斤地道来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女主角的个人视角的故事,也把它的剧情体面地停在了预留的余白里,尤其是男女主的发展。这种没有多少道德判断和刻意煽情的似有似无的诉苦和呼吁,只是展现生存体验和少数人的生存困境的真诚,是这个电影的魅力,虽然以我个人的角度出发,它可以利用更多音乐和风景,减少更多对白,拍得更克制和暧昧,也可以让男主角更融入到故事里去,但它以导演个人经历出发的叙事、建构的主题、土耳其语和日语的搭配、川口市和入管的场景以及角色的表演,它的质朴和流畅,作为小预算和冷门主题来讲已经值得称赞,已经可以给我带来一些带着同理心的反思。
前四分之三还是不错的,作为是枝裕和的学生,有些省略更大胆,相比之下呼吸镜头也十分频繁,同样的手法把“不安”(消极,河边对话),“春心萌动”(积极,颜料涂鸦)都表达得很贴切,是枝裕和显然慎用此法。后四分之一从赚钱到父女分别再到结局,还是未能学到是枝裕和的精髓:放弃明显的戏剧安排,把人物关系的荧幕魅力安排在日常生活的不经意之中。电影仍可以通过剪辑来优化,比如我来剪,会把片中女主和男同学留下东京和琦玉两边的手印,再次看到已被警示牌覆盖,这里作为结尾。配乐挺好,目前没什么人聊,至少比得了很多奖的华裔美国电影自然得多,但构图弱。女主演技够用,同样是混血和模特,比中条未彩好得多。
话题优先,前段融入但不同、不甘的心境拍得很好,父亲的段落可以再做些取舍,父女俩最后的戏显得别扭。女主角青涩但强装着稳重和理解,恰好符合角色,不够成熟去面对,也不年幼可以逃避。大学前程,少女心事,没有故乡的忧郁,她想的可没那么多,她只要有一天过了桥就到东京了
库尔德女孩太美了比奇遇那部好;最重要一场父女隔窗戏还致敬了一下第三度嫌疑人生怕不知道师承谁?
难民窘境、少女心事、宗教信仰、女权觉醒、身份认同......《我的小天地》中塞进了大大的野望。微微露出嫩芽的小清新与温情在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之下倔强的展露着脆弱而坚韧的身姿,铺垫与展开前后呼应、以小见大,留白深思,余味悠长,整体上果然是沿袭了是枝裕和的风格(混血版《无人知晓》、轻甜版《过春天》)。五国混血岚莉菜的气质与演戏天分相当不错,出道即巅峰元气十足打满全场(仿似特林德尔·玲奈与新木优子的综合体)。
水平甚至高过去年柏林的一些主竞赛往大了说是日本社会问题的别样写照不煽情不卖惨用平实的细节让人不由得转换立场思考问题往小了说是个人认同忍耐渡过人生的低潮接纳有特殊之处的自己在日本在世界这部美丽清新的电影都可以引起共鸣
打四星是因为剧本很不错,属于缓缓发力那种,困境逐渐浮现,生存与身份的命题亦愈见深刻。普通人追求个性与特别,是想要与众不同,女主却想要掩盖自身的特别,成为一个普通人。身份问题时刻牵连生存境况,压抑自我成了理所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个性的权利,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任性的自由。更讽刺的是,为了孩子在日本的生存与自由,父亲选择了被遣返。女主不得不亲眼目睹,在现实的逼迫下,生存与自由是交易得来的,生存与自由是可以交易的!?生存的困境,如此可怖又如此具体,让人哑口无言。女主对于身份的认同,从一开始的默默接受,到中间的反抗,再到最后发自内心的接受,是因为她认识到,否认身份只是在逃避,认同是认清现实,更是肯定自我。小姐姐美如画,但演技发挥不稳定,眼神有点飘忽,总的来说前半段好于后半段。
流亡的政制犯和他的软肋的故事。库尔德问题是中东地区仅次于巴以冲突的第二大热点民族问题,父辈的信仰她起初并不能理解,当一切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父亲以生命做代价交换她们的自由,她决定背负信仰的枷锁。
在「中产、小资和无产」三个世界之间穿梭的少女「萨莉娅」和《少女索朗日》面对的问题一样:她将是「下一个」接受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强制性改造」的小资。要不要成为中产家庭中的一员?要不要拿余生为父母「识神」推荐的这种明显带有投机性、普遍性和欺骗性的首选生活方式买单?显然,充满活力却受到「家庭问题」困扰,且暂时没有精神武器和博弈筹码的少女「元神」本能作出的身体性反应也与洞见《悲情三角》本质的男模一样,都可用一个「润」字来形容。毕竟,那种去道德化、去特色化、去传统化的「美式现代化」生活方式需要穿越「第三幕」才能闭环自洽,而尚有「道德感、羞耻感和罪恶感」溢出的中产阶级往往刚进入「第二幕」就卡壳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新移民」语境下的难民,这时候「卖惨」不会换来资本主义父权的同情,只会让无产阶级感同身受。待续
土耳其的库尔德人在日本,非常感人的电影
是枝裕和的又双叒叕一弟子的出道作。题材是这两年被多次聚焦(如去年的《东京库尔德》、《牛久》)的日本难民身份问题,涉及了在日库尔德人与入管收容机制等话题。将主角设为在日库尔德二代女性则提供了之前鲜被关注的性别与代际视角。最大的问题当然在于分福系影像风格的雷同使得是枝身后的年轻导演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部也不例外,剧本写作和呈现方式让人多次跳戏《无人知晓》或《第三次的杀人》。又或者我们应该摒弃作者论把分福系作品当作一种群体创作来对待、并试图参透这种社会派视角的“差异的重复”所带给观众的整体的疲惫与局部的感动。
充斥着无力感的同时心里还荡漾着一抹温馨
日本都拍难民题材了…
3.5星。难民。女主美。
人类总是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让人让己无可奈何。国籍上的、民族上的、宗教上的、地域上的诸多文化差异与利益产生了的不同见解与对立总让我们小心翼翼地选择性互助。